华侨中学是一所新加坡的4年制自主中学,1919年由南洋商人、慈善家陈嘉庚创办,是新加坡第一所主要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语言。华侨中学自开办以来便是传统南洋“华校”的典范之一。今天华侨中学已经成为新加坡最顶尖的5所中学之一,虽然主教语已更改为英语,但依然保持了比较浓厚的华文背景。
早在1913年5月陈嘉庚就提出应该在新加坡办一所用中文教学的学校,但计划并没有受到英国殖民政府支持。直到6年后他的提议才在华侨社团中得到响应,第一笔2万元的资金很快被筹集。1919年3月21日,首批78名学生进入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就读。
学校在早期采用双语教学:国文、历史、地理课本采用中华民国教育部的课本,几何、代数、化学、物理、和英文课本采用英文本;除英文课用英语教学外,各科都用国语教学。任科老师多是早年由中国移民到新加坡的。学校最初的20年是在与政府的抗争中渡过的,英国殖民政府显然不满学校所采用的一些课本内明显的左倾思想,而学生们也多以中国人而非当地人自居。然而学校最终还是逃脱了被迫关闭的命运,得以继续运作,直到新加坡在1942年被日本占领为止。
二战结束后华侨中学重新开学,并继续保持了战前明显的左倾政治背景,一些学生成为共产主义支持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的革命武装斗争,同时也在新加坡本地发动众多抗议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1956年10月25日发生了学校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示威抗议,上千名支持共产主义的学生与其他华校的学生串联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学生们在华侨中学和中正中学校园内举行静坐示威,不少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人还不断发表演说(后来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也曾在事件中担任过学生领袖的律师)。这次事件最终以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流血镇压收场,不少学生受伤,政府则指责学生发动了针对警方的暴力攻击。这次学潮发生后,新加坡政府为了安置不愿意参加学潮的学生,开设了德明政府中学、立化中学、黄埔中学等所谓“政府”华文中学。
在整个1950和1960年代华侨中学一直保持着左倾的背景,也继续从中国大陆进口各种教科书与书籍、杂志,成为共产党活动的据点之一。华侨中学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进入新加坡唯一的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继续深造,少部分人则选择返回中国大陆参与国家建设。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继续尝试彻底根除他曾经倚赖过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此时华侨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变得更加激进),包括削减华校经费等措施,并认为最终只有关闭所有华校才可能根除问题。政府于是决定将在1980年起在全国推行英语教学,并从1978年起开始对华侨中学进行特别补助,华侨中学进入了转型期。进入80年代后华侨中学已经成为新加坡最顶尖的中学之一,并在采用英语教学的同时保留了浓厚的中文背景。1987年成为自主学校,2005年起开始实行直通车计划,使学生能够接受6年完整的中学教育,不必再在4年之后参加O水准会考。
师生比:1:11国际学生比例:28.00本科生数:7,274人 男女比:34:66在校学生数:4000研究生数:11,072人
1、斯克兰顿大学(美国斯克兰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cranton)连续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北部十佳研究生学位大学,而其所在区域是这项调查最大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2、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毕业生们在毕业六个月内就找到了工作或成功深造。
3、在过去的里,《普林斯顿评论》一直将斯克兰顿大学列入美国最佳大学的行列。同时,大学还被其评选为2015年20大最佳运营大学之一。
护理,职业疗法,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化学科学,经济学,会计学,教育,人类学,电子商务,社会学,工商管理学,国际贸易
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帕拉阿图市,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苹果、谷歌和惠普等企业的总部就在学校不远处。
为学生们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专业设置广泛,开设的主要专业包括:美洲研究、人类学、亚洲语言、生物科学、化学、古典文学、交流学、比较文学、戏剧、地球科学、亚洲研究、工程、经济学、英语、历史、国际关系、数学、音乐、哲学、心理学、宗教研究、象征系统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学、工程物理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系统工程 、产品设计、城市研究、建筑设计、数学及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能源资源工程、管理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学与水文学等等
所有的斯坦福一年级生均需留校住宿,他们亦获得未来四年的宿位保证。
当中有89%的本科生获分配校园内的宿位。
根据斯坦福房屋分配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校方为这些住宿学生提供了80种的住宿形式,包括宿舍、合作社、联排式住宅、兄弟和姊妹会等。